老北京糧倉故事多
- 1571106188
- 文旅北京
俗語說“倉里有糧,心里不慌”,不管是天子,還是庶民,恐怕都離不開這句俗語。
元明清時期,每年有數百萬石漕糧及財物源源不斷自江南運到北京,因此在運河沿岸,陸續修建了許多糧倉。今天文旅君就和大家聊聊老北京糧倉的故事。
倉,即倉廒(áo) 儲藏糧食的倉庫
元朝時期,為了儲存巨額漕糧,就在都城和通州設置官倉數十個。到明代,政府也在京城和通州設置了京通二倉,“京倉為天子之內倉,通倉為天子之外倉”。
清代的京倉在元、明基礎上改造而成。乾隆年間,京倉達到13座,被稱為“京師十三倉”,七座分布于內城,據清代震鈞《天咫偶聞》記載“京倉之在城內者,北曰北新,曰海運;
南曰富新,曰南新,曰興平,曰舊太,皆在朝陽門北,曰祿米,則在朝陽門南。
”所謂祿米,指的是用作俸祿的粟米。古代官員工資以米糧計算,稱為祿米。在朝陽門內南小街東側有一條名叫祿米倉的胡同,因明清兩代存儲京官祿米的倉厫在此而得名。
祿米倉坐落于在祿米倉胡同71、73號,坐北朝南,建于明嘉靖四十年(1561年),清初有30廒,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增至57廒,光緒末年減為43廒。
據說當年的祿米倉倉場有200多米長,幾乎是整條胡同長度的一半。倉廒用城磚砌成,每廒5間,面闊23米、進深17米左右、高約7米,懸山合瓦頂,五花山墻,頂開氣窗。倉內曾有明代歷任倉場監督題名碑,還有官廳、大堂、科房等值班用房,水井、轅門、倉神廟、土地廟、關帝廟等附屬建筑,現均已無存。

漕糧濟京 倉廩實 繁華現
眾所周知,明清時期由于城內水路不通,東便門的大通橋成了漕運卸糧之地,受運力所限,一部分漕糧還要在通州卸下,再改用騾馬大車,通過朝陽門進城,儲存在城內的各大糧倉中,因而朝陽門也有“糧門”之稱。
祿米倉是離朝陽門最近的糧倉,當時運糧用的是牲口拉的排子車,因此倉門前的道路較寬。胡同西口與同樣寬闊的干面胡同相對,明清兩朝運糧車隊經過此地,車馬行走,塵土飛揚,老百姓戲稱這是“下干面”了,口口相傳,胡同便得名“干面”。
由此也可想見,當年此處的浩蕩壯觀。

眾多的車夫、搬運糧食的夫役和管理糧倉人員的喝水、吃飯、休息等問題自然需要解決,周邊街巷中與倉儲漕運相關的行業應運而生。隆福寺廟會、燈市口燈會、東四清真寺,以及古玩鋪、銀樓、米店等眾多店鋪在附近開張營業,火爆一時。
今天這一帶有豆瓣胡同、燒酒胡同、雞爪胡同等,這些名稱也都刻著歷史的印記。
樣米制度 倉場現形記
為了保證倉糧質量,明代朝廷制定了樣米制度。萬歷《大明會典》里有“各處起運京倉大小米麥,先封干圓潔凈樣米,送(戶)部轉發各倉收,候運糧至日,比對相同,方許收納”。以防止運丁在中途偷換劣米。
清末有這樣一個故事:一位御史大人向慈禧老佛爺舉報祿米倉發放的祿米、餉糧是些快要發霉和蟲吃鼠咬過的碎米,為證實舉報,特意奉上了一包“樣米”。慈禧聽后就讓大太監李蓮英將樣米呈上來。誰知她看后大聲怒斥道:“這么好的米不吃,還要吃什么!”于是立馬將此人革職。
當然在主持倉場的大員中,也不乏一代清官。名臣海瑞就曾當過倉場監督,祿米倉的倉場監督題名刻石上就有他的大名。

倉里不只裝祿米
雖然明清時期祿米倉等京倉的儲糧主要供給在京文武官員,清代也會供給八旗駐軍,但倉糧還有一個重要用途就是救災。
北京作為國家政治中心,為了維護社會穩定,遇到災年,朝廷會調撥一定數量的倉糧進行賑濟。清代北京除在發生大災害時進行賑濟外,乾隆朝以后還在京城設置官辦或民辦的粥廠,從每年冬十月到次年的三月煮粥放賑。
1900年,“八國聯軍”入侵京城,將城內所有糧倉存糧拍賣,糧倉改作他用。辛亥革命后,祿米倉改為陸軍被服廠。
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這里成為了北京軍區所屬單位,1984年祿米倉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。今天的祿米倉早已不再是皇糧倉庫了,但卻儲存了很多歷史的回憶。
圖片來源:文旅北京
征文啟事
為能讓網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,記錄旅途美好回憶,北京旅游網特面向全球網友公開征集文旅類稿件。范圍涵括吃喝玩樂游購娛展演等屬于文旅范疇的內容均可,形式圖文、視頻均可。
稿件必須原創。稿件一經采用,即有機會獲得景區門票、精美禮品,更有機會參與北京旅游網年終盛典活動。
投稿郵箱:tougao@visitbeijing.com.cn
咨詢QQ:490768046
更多北京旅游攻略
短信獲取驗證碼
用戶無需注冊即可快捷登錄,登錄后可申請成為作家